行善举 聚爱心 帮扶百名贫困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25动态浏览次数:1065
|
------75岁“慈善校长”发起成立阳光慈善基金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发展基金会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宣布对外宣布正式成立。这个阳光慈善专项基金是由现年75岁的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发起成立。这一天意义非凡,也正是杨校长从教50周年的纪念日。 1000元到300万元平民校长退休后做精神富翁 现年75岁的杨德广教授是沪上闻名的“慈善校长”。2003年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每年新年后上班的笫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绐学校“爱心基金”和“发展基金”捐款,还要捐1000元绿化款。他说:“这样可以给我带来一年的快乐”。2010年,他打点了自己的家产,利用自己积攒下来的100万元书稿费和卖掉120平方米房子筹措到的200万元,共计300万元捐给自己就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他说“不忘师恩,回报母校”;2012年,在企业家朋友的帮助下,他成立了“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用以“营养午餐”行动,为甘肃省环县和四川省富顺县的7所山区小学的孩子改善伙食;2013年,他又开始积极寻找爱心人士筹措资金,为山区里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升学的32位优秀贫困学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让更多山里娃进入大学。退休后的杨校长,可以过含饴弄孙,休闲散淡的日子,而他在退休后投身于慈善事业,选择做精神的富翁。 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说,杨德广教授是上师大校史上留下印记的成功校长,这不仅在于他是一位“文化校长”,更在于他是一位“平民校长”:两袖清风,克己奉公。他曾为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亲自与房产商艰难谈判,最终在2000年让1075户教职工迁入新居;而杨校长没有拿一个平方米。为了美化校园,他身先士卒,提出捐款搞绿化,以“绿气”带动人气,3年全校捐了150万元,每年开展两次万人义务劳动;杨校长每年捐出绿化款1000元,每次带头参加义务劳动。陆建非回忆起在上师大任校长助理的那几年,他说,每逢节庆的一大早,杨校长总带着他骑自行车探访贫困教职工家庭。 32名到100名发动善的力量成立专项基金 这样的善行义举,杨校长却用“活明白了”来诠释。他说,“金山银山,一天只吃三顿饭;豪宅万座,睡觉只占一张床”,多余的财富留给自己或子女享用,不过锦上添花;而帮助贫困之人,却是雪中送炭。这样通透达观的处世价值观,不仅得到了杨校长子女的支持与赞同,更得到了杨校长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今年年初,杨校长发动起身边善的力量,开始筹备上师大阳光慈善专项基金,将精力继续投放在第二轮的“1帮1”结对帮扶计划,并发起“阳光茉荔育才林”行动。 杨校长说,在资助营养午餐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的许多孩子学习非常刻苦, 无论是盛夏酷暑, 还是腊月寒冬,每天沿着坎坷不平的山路,要走两三个小时去学校读书。然而能够读高中、上大学的还是凤毛麟角。他们不缺智商,不缺勤奋,缺的是经费和条件。 于是,“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先后与四川、甘肃等地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决定从2012年至2016年,每年向各地捐款20万元,5年共100万元,用于向学校贫困学生提供营养午餐。杨校长还多方联系上海慈善爱心人士参与资助贫困生,选择贫困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资助。从一千多名贫困生中挑选出32名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给予重点资助,采取“1帮1”助学行动,扶持他们读完高中和大学。杨校长的子女和部分学生最早得悉资助计划,纷纷表示要加入“1帮1” 助学行动。 为了更多西部地区优秀的学生得到资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1帮1”结对帮扶计划中,阳光慈善专项基金成立后,将从西部地区贫困学生中挑选出100名学生进行帮扶。希望爱心的接力棒在一个个节点上相续相传。 在看似冷清枯燥的学术之门中,杨校长让学生们领悟到百家争鸣的热情和真知灼见的绚丽;在貌似丰富多彩的慈善之路上,杨校长让学生们感悟到付出与得到的处事哲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对于师大的师生们而言,是楷模也是启迪。 (供稿:青年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