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爱国、奋斗与担当,亦是奉献、关怀与责任。在上海师范大学,有一根特别的“援摩接力棒”,如今已经传到了2021届法语系校友庞雅婷的手里。这位笑容灿烂的姑娘追随学长学姐的步伐,于上个月踏上非洲大陆,续写着外语人与摩洛哥的故事。
从2013年开始至今,共14位法语系校友前往摩洛哥担任医疗队翻译,这支党员占比近一半的队伍用语言把中国的大国担当,翻译给了整个世界听。万里援摩路,热血守初心,每位医疗队队员时刻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他们的扎实专业知识践行了新时代青年党员传递中国声音的青春使命,以他们的丹心与赤诚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无私奉献的青春担当。
党员引领践使命 青春奋进守初心
“我是第一位担任援摩医疗队翻译的上海师大人,但我不是最后一位。”2012届毕业生蒋晴是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校友中第一位前往摩洛哥担任医疗队翻译的。她本科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党支部书记的经历更让她坚信每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毕业后,她选择前往陌生的国度,也把党旗带到了援非一线。
2012届法语系校友蒋晴
医疗队的工作节奏紧且强度大,蒋晴成了一位多面手,除了基础的翻译工作外,她还兼任司机、通讯员等职务。“我要把大家的需求放在心上。”蒋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由于当地卫生部门电费缴纳不及时,医疗队队员们抹黑过了一晚,而那天正是中国的农历新年。蒋晴第一时间与当地部门沟通,后又致信摩洛哥卫生部,请他们务必保障全体队员的生活,做好后勤工作。当被问起为什么这样做时,她笑言:“我在用我自己的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着这句话的蒋晴,眼睛里似乎有光。
最美逆行献真情 大国风采展担当
2020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出现全球性蔓延的苗头,2017届法语系校友付金亚和其他几位正在国内短休的队友毅然登机前往摩洛哥,成为了特殊时期的最美逆行者。从浦东机场到援摩医疗队大本营需要辗转30多个小时,并在当地隔离14天。
2017届法语系校友付金亚
作为全队唯一的法语翻译,隔离期内的付金亚依旧保持着高工作强度,每天都需要与摩方沟通帮助采买生活物资,保障后勤工作,甚至也曾因缺乏休息而在岗位上晕倒。3月,疫情在短期内迅速席卷了摩洛哥。付金亚还主动了解摩洛哥当地医院针对新冠肺炎的防治措施及新冠病人的收治情况,并根据中国经验提供为卫生部门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用行动让这份跨越山海的责任与爱意继续传承。
言语为伴架桥梁 大爱传承辟坦途
去年刚毕业的2020届陈思语也跟随学长学姐的步伐,接过了这个跨越大洋的爱的接力棒。他回忆说,在妇产科做翻译的日子是最久的,每天都会见到形形色色的人,迎接一个个新生命。有一次他和医生需要抢救一位27岁子宫破裂的孕妇,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陈思语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患者及家属流利对话,协助医生抢救,最终用50分钟挽回了患者的生命。术后,中国援摩医疗队的医生和当地的护士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我想,这就是我学外语最骄傲的地方,能在有一天为生命搭桥。”每每提到这个事情,他都难掩自豪之情。
今年,第一位加入援摩医疗队的法语系校友蒋晴回到了母校,在园区党建中心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场微党课,号召青年以语言为桥梁,接续奋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摩洛哥病人一直称中国医疗队是“真主派来的天使”。同住一片蓝天下,共存蓝色星球上,青年同呼吸,世界共命运。传递中国声音,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更是世界青年的时代责任!
青年报头版头条报到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校友接力援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