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天空虽然飘起了濛濛细雨,却挡不住我们中文系78届(普通班)和83-85届(中师班)19位校友相聚母校的热情。家住松江的何大强早早赶到学校故地重游。一位临时有事请假的老同学竟然先驱车把腿脚不便的另一位老同学送到学校。几十年的同学情总是牵挂在心头。
不久雨停了,阳光照耀在熟悉的校园里,同学们指指点点,回忆起当年读书生活的情景。记得那次是徐中玉老师上课,教室里还挤满了别的班级的同学。徐老师拿了一张烟盒大小的纸片,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一口气讲了一上午,学富五车的徐老师的讲课,把我们引入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范可育老师在开门办学的农村,不仅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精心备课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解大家习以为常的话语背后的语言构造;而李殿根老师则指导我们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精华,并且如何准确生动地表现成文。在那特殊时期,老师们还是怀着深切的感情,孜孜不倦地把人类文化精华尽可能多的传授给我们,点亮我们心灵之灯,同学们对能够上大学读书倍加珍惜,对人类文明的结晶——各种知识的渴求,也体现在努力刻苦的学习中。
午餐时,老同学聊起了读书时校园生活中的趣事。来自西藏的小同学群培在挖防空洞工地上吃午饭,看到饭盒里红烧肉,高兴地说:“啊!老朋友,好久不见啦”,话音未落,红烧肉却落在泥地上,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看着这位尚未成年一脸懊丧的小弟弟,同学争相把自己的肉夹给他。课余打排球,平时酸溜溜喜欢作诗的刘湘晨精神抖擞披挂上阵,壮实的大腿得封“象腿”的雅号,如今“象腿”是荣获国务院津贴的大学优秀教授。令人惊喜的是,人如其名的曹敏芳同学,在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精心手撕题为“吉祥安康”“喜鹊双囍”纸画赠送给马大琦、李科达同学,祝贺年且七十的老同学。精美的手撕剪纸引得大家啧啧称赞。
餐后,我们继续在校园里参观。先来到校史馆,这里不大但相当别致,设计注重体验式的氛围营造,摆放着各种学校历史文博资料、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上师大不同时代的校园风貌与文化。虽说我们曾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三年,但当年对校史只是一知半解,现在通过参观,对校史有了清晰的了解,特别是看到当年熟悉的情景,同学们纷纷摄影留念。接着来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迎候,边带领我们参观边为我们介绍各种藏品,商周时期的毛公鼎,最初的精拓品散氏盘拓片,隋僧的写经和玄奘译经长卷,各种唐卡、书画作品也十分精美,还有稀世珍宝羊脑纸金汁书写的藏文佛经等。特别是收藏的陶瓷器从史前文化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开始,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旁及各朝少数民族的遗物,整个就是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让我们深感中国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可惜当年有“老夫子”雅号的老同学陈菊兴没有与会,他毕业后一直在青浦博物馆工作,后来担任了馆长。
大家都为学校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人文学院特意为我们准备的校庆65周年纪念物品,让校友们感受到学校的一片情义。在校园的一角,竖立着一块红底玻璃的纪念牌,那句“我们回来啦”的话语,强烈的表达了校友们的心声和情感——我们回来啦。
——中文系78届(普通班)和83~85届(中师班)19位校友
李科达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