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战疫”斗争仍在持续,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企业、人士携手同心、共抗疫情,以各种方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在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战的路上,校友会根据目前了解的信息,悉心搜集、记录师大校友的战“疫”故事,定格用爱和勇气传递共克时坚的宝贵真情。
本篇,我们采撷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校友故事。
张珏
张珏,1983级生物系(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代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在校学习二年),198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现任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
抗疫故事:冲在战“疫”前线的“硬核”急诊团队
1月23日,上海第四人民医院接诊一例可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急诊科张珏主任以及放射科罗禹主任等人的共同会诊下,张珏主任作出了一个专业判断——疑似病例!患者即刻被规范隔离观察。经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是急诊科张珏主任对疫情的高度敏感,加之多学科协作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上海市虹口区首例新冠肺炎的诊断,也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规范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示范效应。
急诊科张珏主任不仅是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诊断专家组成员,也是区级诊断专家组成员。她24小时待命全身心的投入到全区的会诊工作中,有时甚至夜宿医院值班室。她总是说道:“病人重要,我能节约点会诊路上的时间,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毒魔较量。”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是张珏主任勇于担当的精神。她率先垂范、真抓实干的作风,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规范、责任、谦逊、严谨的科室文化。
敬畏生命,从医三十年从不松懈
怀揣着对医生的崇敬之情,大学毕业后,张珏毅然走上了医生的职业道路,自从张珏担任主任医师以来,除了参加急诊和病房查房的工作外,还要带教各级医生,包括病史书写、急救技能,认真组织讨论危重、疑难、死亡病例,并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意见;组织科内业务学习,及时把国内外新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大家,提高科室整体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就是张珏每天的生活,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她认为,做一件事就要尽力把它做好,特别是行医,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病人,“敬畏生命”是她内心秉持的信仰。她总是告诉急诊科室的医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患者,不管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挽救患者生命,然后再深入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敬畏生命”,才能让你对医生的工作更加严谨,对自我的要求更加严格。
张珏组织和主持过无数次重危病人的抢救,如心源性猝死、急性呼吸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各种休克、中毒,等等。有一次,急诊室遇到一个过敏性休克的病人。病人在补液时突然休克、神志不清。张珏立刻组织全院全科“大抢救”,抢救工作历时12个小时,从中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张珏全程一直坚守在岗位,回到家时已经黎明时分。但她第二天依旧在上班时间到达岗位。
自律自强,对自己和所在团队高要求
张珏主任已经带领急诊团队在医院最繁重的急诊窗口工作了十年,她和她带领的团队医生们严格遵守医院和卫生系统的规则规范,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管危重患者何时到院就诊,她和团队都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信念,尽他们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无数垂危的生命,在他们及时的抢救中转危为安。
2009年秋天,H1N1疫情爆发,上海的发热就诊病人急剧增多,在张珏的带领下,医院迅速对病人进行分诊分流。她作为医院的专家,出于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诊断,还要等候疾控中心的检查结果,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是工作到半夜二三点钟才回家。2010年上海举行世博会,为了响应市卫生局“健康,让城市更美好;细节,让服务更温馨”文明服务的主题,张珏带领全科室医生积极参与迎世博活动,她带领的团队不仅对急救急诊技能进行反复的操练和培训,还在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世博会的医疗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她作为应急小组的队长带领大家时刻备战,个人被评为“服务明星”,她的急诊团队也在“为世博添彩,让病人满意流动红旗竞赛活动”中取得优胜,为世博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努力,搭好医患沟通的桥梁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关键而又特殊的岗位,张珏时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医疗纠纷,尤其在患者发生突发病情或者病情恶化的时候,患者的家属有时很难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是唯一解决医疗纠纷的有效办法。
张珏从事急诊科工作以来,遇到了不计其数的医疗纠纷,每当这时,她总会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尽力做到双方相互理解。有一次,一个外地来的40多岁的心脏病患者,病人到达医院时胸痛难耐,医院第一时间为他检查和治疗时突然猝死,病人家属接到通知后急忙从外地赶过来。张珏为了能够及早安抚病人家属,在医院等到了凌晨一点钟。她认为如果家属到了医院,没有人去接待并与家属有效沟通,这件事情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医闹”。当时来了三十几个病人家属,形势严峻,张珏第一时间与病人家属解释情况,将抢救时的监控录像调出来向家属耐心解释和沟通,一直到凌晨三四点,终于取得病人家属的理解。
很多医生遇到严重的医疗纠纷受了委屈后会辞职或者转行,但从医30年的张珏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认为,有时候病人家属情绪激动做出过激行为,换位思考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时候,医生更多地是要学会自我调节,采取积极的方式与患者或家属耐心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这种时候往往也是在考验医生对职业的热爱程度和对内心信念的坚定程度。
张珏主任廉洁从医,热心为患者服务,收到了不少锦旗和表扬信,人们称赞她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好医生。而张珏认为,医生能够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这是最让她欣慰的事。患者及其家属的一个微笑、一个鞠躬,都是对医生工作莫大的肯定。她更乐意接受的是患者及其家属送来的“精神红包”——理解和支持,竭尽全力回报给患者的是医者父母心的贴心服务。张珏说,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标准模式。张珏寄语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学生:无论是选择从医还是其他职业,首先都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打不了持久战;还要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信念。不管进入什么行业,一旦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只有真正热衷于这个职业,再苦也是甜,因为它实现的是你的人生梦想和人生价值。
图片、文案来源: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公众号、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