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半个世纪的记忆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03动态浏览次数:1969



 


今年是我们中文科57届学生毕业50周年,也是本届大多数同学第一次在阔别的校园聚首。我们当年进校时是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是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那时,上海师专刚建立不久,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有人说,老牌子的上海中学是中学中的大学;而上海师专则是大学中的中学。我们同学中也有人自惭形秽,觉得矮人一头。外出时不敢佩戴校徽,怕丢人。学校实在要求佩戴,不敢违拗,便将师专二字侧插在衬衫口袋内,露出上海两个字在外面。谁承想,经历50年风雨,从师专、师院到师大,母校为上海和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学师资和其他人才,上海中等教育今天之繁荣,母校功不可没。如今,又有谁怀疑上海师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令我们这些可以遮盖上海师专校徽的当年学生感慨万千。

 

50个年头,对一个人来说是个大数目。当初的小伙子小姑娘,已届垂暮之年。但就是这些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一走进校园,霎时间似乎转老还童,不那么灵活的腿脚竟然奔跑起来,忙不迭去寻觅自己曾经的足迹。可绕了几圈,只见处处高楼,那熟悉的宿舍、饭厅、自修教室却无处可寻,只有那成荫的香樟树总算聊以满足我们怀旧的心愿。母校确实变了,变大了,变高了,变得更美好更深沉了。

 

母校这个词,有着许多鲜活生动的内涵。母校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铸就,是老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晶,母校对我们是如此亲切,如此重要。古人说良玉在攻正是母校锻造了我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为我们的人生奠定了重要基石。

 

时隔那么多年,在母校读书的种种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当初,刚刚开辟出来的操场上高高竖立着一块牌匾,上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大字。这是我们学习的全部目标。每天晨操生旗时定睛凝视,用心激励自己。我们学习刻苦,风气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备有爱好。有人喜欢中国古代文学,有的钟情古代汉语,也有对西洋文学格外感兴趣的。因钦慕某位任课老师的学识、风度而爱上那门课的也不乏其人。这样的同学,不仅痴迷那门课,就连举手投足的姿态也会刻意模仿那位老师。老师的个人魅力以至于此,足见其影响之巨。对自己偏好的课自然格外用功,其余功课也绝不松懈。在我们的意识里,多一门知识,就是多一种教书育人的本领。扎实的基础知识,严格的师范训练,包括教学法,板书技巧,连同教姿教态,全是一个合格人民教师不可或缺的学问,轻慢不得。

 

我们目标明确。上课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晚自修分秒必争。更幸运的是我们的老师腹笥丰厚,师德高尚,把全部心力扑在学生身上。并且将自己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讲课侃侃而谈,条分缕析而又浮然一绎;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我们听课犹如神游知识殿堂,兴奋不已,思维活跃,尤其是老师们都激励提问,质疑释疑,教与学互动,解答不厌其烦,对我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为了求解问题,我们常常直奔老师家。老师耐心答疑,师母送来水果,那温馨沁人心肺。时至今日,我们每每想起进敬爱的老师不图私利不为名,不说大话不作秀,全心全意为学生,确实称得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但老师教的毕竟有限,课外阅读比课堂听讲要多得很多。我们是校图书馆的常客。那时的校图书馆在现在的第二办公楼,规模小,找一个位置不容易,迟到的人就坐在走廊靠墙看书。他专心致志,连经过的人碰着他腿脚也不知觉。最好的读书时间是清晨和傍晚。晨曦中,晚霞下,静静地谈,细细地谈。在这样的阅读中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化了老师课堂讲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故而,我们不怕考试,无论笔试、口试、或是突击性测验,从不担心。反而有点喜欢考试,巴不得老师出几道题考考。考试,绝对是一种乐趣,难得的乐趣。

 

谁都知道,我们57届毕业生有着独特的辛酸遭际。50年前告别母校时,曾经沉重过沮丧过。但我们没有忘记母校的教育,铭记廖世承老院长临别的告诫:学校培育的理想人格,只有到了社会才见真实,年轻人要厚积为人之德,心越宽走的越远。在过去的50年中,我们不敢谈自己的心胸有多宽,也未有为母校带来多大光彩的业绩,与绝大数上师大校友一样,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实实在在地践履母校的教导,不违心做人,不怠慢工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加砖添瓦,以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决不会失去那美好的记忆。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行政楼1203室    ·联系电话:021-64322622   64322871

·邮政编码:200234   COPYRIGHT ©2014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